雖然新加坡作為一個鏈接不同市場的樞紐國,其價值被充分認知,但新加坡自身的生物技術競爭力在全球從業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依舊不深,原因為何?
自從跨國藥企不再熱衷于把新加坡作為亞太區總部后,有接近10年的時間,國內醫藥產業對新加坡的關注度開始降低。但近一兩年來,新加坡再次吸引了不少大型跨國藥企投資建廠,使產業界對其的認知有了新的變化。
2021年,賽諾菲公布了一項在新加坡建設新疫苗生產基地的計劃,投資規模約4.4億美元;次年,默克在新加坡開設了一家二級包裝工廠,用于生產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劑;同年7月,藥明生物發布公告,計劃未來十年用20億新元,約合99億人民幣在新加坡建設新的研發生產基地。
甚至在國內醫藥圈,不少藥企的掌門人都擁有新加坡籍,如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步長制藥董事局主席趙濤等。
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國家中,消費水平與監管理念與國際接軌的發達國家,其所起到的樞紐作用在新的市場生態中,有了被重新認識的必要。比如,新加坡早在2000年就已加入國際藥品認證合作組織(PIC/S),這為成員國間的GMP檢查和評估結果互認,打下了基礎。
從歷史發展來看,從2000年開始,新加坡政府就提出了“國家生物醫學科學戰略”,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的規劃,其中將生物醫學研究定為該國經濟的“第四支柱”。相關管理部門有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MTI)及其下屬的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
據MTI稱,2006年至2015年間,新加坡政府向生物醫學科學領域投入了約73億新元(55億美元);2016年,又根據一項五年研發支出計劃投入了40億新元(約合30億美元)。
并且,新加坡政府意識到建立研究密集型醫學院的必要性,于2005年促成了杜克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之間的合作,成立了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并投入巨資以推動其順利運行。
為了培養新加坡的研究能力,政府還成立了CREATE,一個旨在吸引全球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國家項目,目前已經吸引了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院校的合作。
此外,生物技術領域也是新加坡政府旗下大型投資公司淡馬錫重點關注的領域。
二十余年時間內,數十億美元資金投入該了領域,新的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紛紛成立,大小生物制藥公司相繼在該國建立起了銷售渠道。
但20多年過去,雖然新加坡作為一個鏈接不同市場的樞紐國,其價值被充分認知,但新加坡自身的生物技術競爭力在全球從業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依舊不深,原因為何?
FierceBiotech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道出了個中原委。
缺乏決定性戰績
新加坡政府其實一直在鼓勵相關產業的發展,但始終缺乏足夠分量的成功案例來吸引投資人進一步加大投入。
在新加坡,私募基金等投資者往往會投資很多行業,而生物技術行業回報周期太長,很容易在成功苗頭出現之前就選擇放棄。除非投資者真的能看到公司為投資者賺到錢的案例,比如被大型制藥公司收購或在納斯達克退出,才會真正產生興趣。
雖然在新加坡能找到一些創新案例。2022年,CTI Biopharma的骨髓纖維化治療藥物JAK抑制劑Vonjo獲得了FDA批準。該分子最初由新加坡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研發,但現在可這家公司卻早已不復存在了;同年,勃林格殷格翰簽署了一項廣泛的許可協議,以開發腫瘤特異性藥物,例如基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一組抗體開發出的抗體藥物偶聯物和T細胞接合劑。
但由于文化等因素,相關案例宣傳聲量不夠,投資者認知度不高。糖心vlog在線觀看
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實驗藥物開發中心(EDDC)首席執行官達米安·奧康奈爾看來,一兩個成功案例也沒辦法從根本上改變現狀。新加坡需要成為一個“連續贏家”,釋放出大量類似的積極消息,才能讓人們真正認識到它在整個產業生態中的地位。目前該國已經集齊了所有關鍵要素,取得更多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需要選擇細分賽道
早年,過度繁榮的房地產市場讓投資者變得浮躁,少有人能耐心等待以十年為單位的藥物開發周期。隨著時間推移,房地產市場降溫,科學家和投資者們的心態才逐漸發生轉變。
如今,新加坡雖然在早期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但缺乏完善的后期經驗以及商業網絡。與波士頓等更成熟的生物技術中心相比,缺乏集群效應。
根據新加坡創新機構(SGInnovate)和艾意凱咨詢(L.E.K.)近期發表的一份報告,如果不考慮大型制藥公司設立在當地的辦事處,新加坡生物技術公司的數量已從2012年的7家增加到2022年的52家。但其中只有三家公司處于商業階段,一家專注于生物仿制藥;兩家處于臨床III期。
新加坡人口和土地面積均有限,20家左右成功的生物技術公司就足以讓這個島國擁有一個成形的生態系統。但其若想在全球確立自身地位,需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利基市場。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旗下創新企業集團執行董事Irene Cheong認為,新加坡在小分子化學等領域很難趕上對手的腳步,想要建立起全面的藥物化學工業非常困難,并且永遠無法達到其他國際生物技術中心的規模,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賽道。
目前,核酸治療、生物加工以及細胞和基因治療是新加坡集中發力的領域。因為細胞療法屬于全新技術,大家的起跑線都差不多。
艾意凱咨詢東南亞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業務負責人史蒂芬·桑德蘭認為,新加坡本身并不是一個大市場,或者至少不是藥物上市的目的地,但它被巨大的市場所環繞,用來做一個生物制藥制造中心很合適。
依舊缺乏人才
史蒂芬·桑德蘭認為,新加坡的生物技術人才庫依然不夠深,缺乏經驗豐富的生物技術領導者和后期藥物開發專家。
隨著一些公司展開后期臨床開發和商業化,會考慮在美國設立第二總部。然而,如果任何旨在產生全球影響的生物技術公司在達到一定階段后就遷出新加坡,意味著該國永遠沒法真正將產業沉淀下來。
這存在惡性循環的風險,即便基于稅收財務等方面考慮,總部和知識產權仍然留在新加坡,但真正有操作能力的人才卻已經離開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加坡生物技術公司走上正軌,人才缺口只會變得更大。據艾意凱咨詢和SGInnovate聯合估計,新加坡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的數量將從2022年的14家增加到2032年的36家。這將造成41%的臨床職位人才短缺,即近300名總需求中的120多個職位短缺。
新加坡正在努力通過從國外引進人才以及實施培訓計劃來填補這一缺口。幾年前,新加坡政府與斯坦福大學合作,引進了創新醫材設計中心(Stanford Byers Center for Biodesign),該中心現隸屬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SGInnovate還創建了Helix沉浸式學習項目,為生物醫學專業人員提供為期一年的全日制在職培訓。
參考資料:20 years in, Singapore still searches for its biotech success story
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20-years-singapore-still-searches-its-biotech-success-story
糖心vlog官網 糖心vlog在線觀看 ta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