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八談##消費##中國生物#7月11日,中國生物宣布自主研發的創新型抗體偶聯藥物(ADC)SIBP-A13臨床試驗申請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正式受理。同天,專注ADC賽道的科倫博泰正式登陸港交所。越來越多的藥企入局ADC藥物市場,令業內擔憂的是ADC藥物市場會不會成為下一個PD-1。在同質化、極度內卷下,PD-1藥物的價格已一降再降,今年更是出現首例被藥監局拒之門外的PD-1抑制劑。而ADC藥物的研發又將去向何方?
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抗體偶聯)藥物擁有“魔法子彈”“生物導彈”多個標簽,成為繼化療藥物、小分子靶向藥、單抗藥物后的第四代腫瘤治療技術。恒瑞醫藥在形容旗下一款在研ADC藥物時稱,“通過與腫瘤細胞表面的靶抗原結合,使得藥物被內吞進入細胞后釋放小分子毒素殺傷腫瘤細胞”。
2022年,科倫博泰將7款用于治療癌癥的臨床前ADC候選藥物項目,對外授權給默沙東,這筆交易成就了科倫博泰的高光時刻。默沙東同意為這7項臨床前產品的授權,支付1.75億美元的首付款,且未來里程碑付款總額最高達93億美元。該合作是至今由中國公司獲得的最大生物制藥對外許可交易。
ADC這一賽道持續活躍。日前,百濟神州用超過13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拿下映恩生物一款臨床前ADC藥物的全球開發和商業化權利。作為創新藥研發的“賣水人”,上游也在加碼ADC賽道。藥明生物日前宣布擬分拆藥明合聯(WuXi XDC)并于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藥明合聯是藥明生物和合全藥業成立的合資公司,專注于提供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端到端CRDMO服務。
國金證券的一份研報顯示,目前全球已有14款ADC藥物獲批上市,II期至III期產品梯隊分布,還有大量處于I期階段的候選藥物;從國內的研發進展來看,已有5款ADC藥物獲批上市,處于III期階段的多達13種,預計國內在2-3年內即將迎來爆發期。
業內人士在提到扎堆研發這一現象時表示,中國目前的創新藥投資基本上七年就要退出。而原研的創新藥需要研發十年投資10個億,所以資本一定會投國外已上市且有明確靶點的項目,然后進行分子式的異構或者是改造的創新糖心vlog官網。在該業內人士看來,資本需要改變,需要做一個長線。
隨著幾款國產PD-1單抗的陸續獲批,本土創新藥行業一度熱鬧非凡。但目前PD-1單抗已成為本土創新藥行業里“內卷”的頭號代表。咨詢服務公司艾昆緯(IQVIA)在《風暴中心:全球PD-1/PD-L1抑制劑領域的風起云涌》中提到,目前,全球研究PD-1/PD-L1抑制劑的臨床試驗已突破5600項,免疫療法的前景錯綜復雜,這讓監管機構和支付方都感到擔憂。
今年6月,嘉和生物PD-1單抗藥物杰諾單抗(GB226)的新藥上市申請未獲國家藥監局批準,該藥物用于治療復發、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成為第一款被國家藥監局拒絕批準上市的PD-1產品。
ADC藥物是否會再現PD-1單抗藥物的內卷,業內有不同的觀點。在一生物藥CDMO相關人士看來,ADC如果不卷就出不來好的項目,因為ADC分子非常復雜,臨床前和臨床無法關聯,不上三期基本無法確定ADC是否能成功。有業內人士提到,ADC的結構及作用機制比較復雜,除靶點外,開發進度與商業化能力都會影響藥物的競爭力。
監管層也對ADC藥物的研發提出了指引。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組織去年撰寫了《抗腫瘤抗體偶聯藥物臨床研發技術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提到,在ADC藥物臨床研發過程中,除了必須遵循抗腫瘤藥物的一般研發規律,還應該注重以臨床需求為出發點,結合分子結構和機制特征,關注臨床研發要點,深入探索分析自身臨床優勢,合理制定開發策略。 北京商報記者 姚倩
糖心vlog在線觀看 糖心vlog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