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文末有下載方式)
隨著人類對生命機制的研究深入與制藥技術的快速發展,從天然藥物到化學藥物再到生物藥物,我們可使用的藥物數量種類不斷增加,產品質量不斷升級。生物藥物憑借新穎的靶點機制與顯著提高的安全有效性,成為近年來全球制藥領域最為火熱的研究方向,相關生物制藥公司與項目爭相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全球范圍內,生物制藥已經成為醫藥行業發展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是持續高景氣的朝陽產業。
1.1 結構復雜、壁壘更高的大分子藥
生物藥物是指綜合利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和藥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體、生物組織、細胞、體液等制造的一類用于預防、治療和診斷的制品。主要包括細胞因子、酶、抗體、疫苗、血液制品、激素等幾大類。1971 年,基因重組的首次成功開啟了生物技術研究應用的新時代;1986 年,全球第一個抗體藥物Muromonab CD3(莫羅莫那單抗)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生物藥物的發展進入新時代。
相對于常見的化學藥物,生物藥物具有分子更大、結構更復雜、研發生產壁壘更高、安全有效性更佳等特點。生物藥物通常為分子量大于 5000Da 的大分子,相比于化學藥物通常為分子量小于 1000Da 的小分子,藥物結構更為復雜,研發、生產及仿制的難度均大大增加,具有更高的技術壁壘。同時,由于主要來源于組織、細胞、體液等生物體體內,生物藥物相對化學藥物通常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近年來,生物藥物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單抗藥物的出現,使得許多重大疾病治療領域的治療方法出現革命性改變。
1.2 長期持續高景氣的制藥細分領域
1.2.1 產品優化療效致勝,全球市場高速發展
近年來,隨著生物制藥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資本的大量投入,全球領先制藥公司對生物藥物的關注持續增加,具備顯著提高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的生物藥物快速上市并實現巨大銷售回報,在研管線對重要治療領域快速布局,生物藥物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高速發展。
藥品數量方面,根據 FDA 披露,近五年內獲批的生物創新藥數量顯著增加,平均每年獲批數量 11.2 個,2018 年獲批上市的生物創新藥達到14 個,再創歷史新高。
市場銷售方面,根據 Frost & Sullivan 預測,2016 年生物藥物全球市場規模超過2000 億美元,占全球藥品市場份額 20%左右,預計將以 10%左右的復合增速快速增長,2021 年全球市場規模有望增至 3500 億美元,占全球藥品市場份額有望增至25%左右。
我們認為,近年來全球范圍生物藥物高速發展的驅動力主要為生物技術快速發展下生物藥物品種與治療范圍的優化,同時以抗體為代表的生物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逐步得到病患廣泛認可,有望長期驅動生物藥物的快速發展。
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藥物的品種與適應癥方面不斷優化,21 世紀前,生物藥物多為研發生產難度較小的酶、細胞因子、干擾素等;21 世紀后,研發生產難度更高的抗體、激素等藥物的獲批數量快速增加,尤其是治療性單抗近年來實現爆發增長,引領了生物藥物雄霸全球藥品市場的新時代。
安全性、有效性得到病患廣泛認可:近年來生物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步得到病患群體和市場的廣泛認可,從全球藥物銷售排名中可以看到,銷售額靠前的藥品中生物藥物的比例快速提高,近年來年 Top10 中生物藥物始終占據 8 席,且其中絕大多數為抗體藥物。
1.2.2 政策利好滲透加強,國內迎來龐大機遇
生物藥物中血液制品、激素、細胞因子等品種在國內已經逐步形成成熟市場,而抗體藥物研發生產技術升級較快,壁壘相對較高,國內企業起步較晚。同時部分在國內上市的跨國藥企的重磅品種由于價格昂貴,且在 2017 年醫保談判前均未納入醫保報銷,患者自費負擔加重,導致需求壓制,在國內市場滲透率相對較低,銷售基數較小。但隨著生物藥談判納入醫保等政策推行與病患群體對于生物藥的安全性有效性逐步認可,近年來國內生物藥市場快速增長,增速超過全球市場。
國內生物藥物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根據 Frost & Sullivan 預測,2016 年生物藥物國內市場規模超過 172 億美元,占國內藥品市場份額 14%左右,預計將以 15%左右的復合增速快速增長,2021 年國內市場規模有望增至 360 億美元,占國內藥品市場份額有望增至 20%左右。
我們認為,國內生物藥物的快速發展有望長期持續,一方面,醫保對接等方面的政策利好將不斷提高跨國重磅生物藥物的國內病患可及性,另一方面,國內制藥企業不斷加大的研發投入有望快速實現產品兌現,將進一步提高病患滲透率,此外,目前較為成熟的血液制品、激素等生物藥物有望長期保持穩定增長。
政策利好提高重磅藥物可及性:以單抗為代表的重磅生物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在全球市場銷售和病患認同方面得到充分印證,在國內保障病患用藥可及性的政府意志將不會改變,未來重磅生物藥物在談判納入醫保等方面會持續享受政策利好。
國內研發投入不斷加大:國內大型制藥企業和資本青睞的中小生物科技公司近年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國內重磅生物藥物品種研發生產將不斷提速。同時未來國內重磅生物藥物品種獲批上市后有望進一步拉低整體價格,重磅生物藥物的病患滲透率有望繼續提高。
生物藥物品類眾多,細分領域的行業發展與產業邏輯差異較大,其中以單抗為代表的抗體藥物將為國內生物藥物的快速發展提供最大的增長彈性,同時血液制品與激素、細胞因子類重組蛋白藥物的穩定增長也將為國內生物藥物的快速發展提供強大的業績貢獻,后文將著重以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藥物(抗體除外)、血液制品的視角對國內生物藥產業發展進行進一步闡述與分析。
1.2.3 生物新藥研發投入加大,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藥物研發外包服務產業與藥物研發關系密切,生物藥物研發外包服務能夠覆蓋整個生物藥物開發過程的各個階段,從藥物發現到商業化生產,生物藥的研發投入加大將拉動生物藥物研發外包服務產業的快速發展。
全球方面,根據 Frost & Sullivan 統計,全球生物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市場由 2012年的 48 億美元增加至 2016 年的 84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 15%,伴隨全球生物藥物研發投入的加大與外包服務滲透率的提高,未來有望保持 20%左右的增速快速增長,預計 2021 年全球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200 億美元。目前全球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市場高度分散,根據 Frost & Sullivan 統計,2016 年 CR6 為 27%左右,排除 Top2分別占據 11.4%和 8%的市場份額,其余參與者的市場份額均低于 3%,國內企業僅有藥明生物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2016 年市場份額達到 1.8%,位于全球第六
國內方面,根據 Frost & Sullivan 統計,國內生物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市場由 2012年的 7 億元增加至 2016 年的 21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 30%,由于目前國內生物藥物市場較小,生物藥物研發投入不斷加大,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外包需求提高,國內市場規模未來有望保持 35%左右的增速快速增長,預計 2021 年國內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92 億元。目前國內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市場份額頭部集中明顯,根據 Frost & Sullivan 統計,2016 年藥明生物國內市場份額占比接近 50%,第二位參與者市場份額達到 13%左右,其余參與者的市場份額均在 10%以下,目前藥明生物具有最強的的生物藥物研發服務能力與商業化生產能力,但國內生物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市場空間巨大,也為其他參與者提供了快速發展的機會。
2.1 生物藥物領域的璀璨明珠
如前文所述,全球范圍銷售額排名前列的“重磅炸彈”多為生物藥物,而其中絕大多數為抗體藥物,以 2018 年為例,全球銷售額 Top10 品種中生物藥物有 8 個,其中抗體藥物有 6 個,其中排名第 1 的阿達木單抗已連續 7 年位列第 1。憑借優異的市場表現與廣闊的應用前景,抗體藥物成為生物藥物領域的璀璨明珠。
2.1.1 技術升級打造出的重磅炸彈
抗體藥物并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新型藥物類型,早在 20 世紀初,第一代抗體藥物來自于動物體內的多家抗血清,用于病毒和細菌感染疾病的防治,但由于來自于非人源,引起人體免疫反應產生較強副作用,后逐漸被抗生素替代。由于抗體藥物的療效、安全性與研發生產技術高度相關,后續經過幾十年的技術迭代升級,才迎來目前的單抗行業快速應用發展的黃金期,重磅炸彈不斷誕生。
2.1.2 主要應用于腫瘤和免疫疾病領域
抗體藥物目前多應用于腫瘤和免疫疾病的治療,產生了眾多“重磅炸彈”品種,相比于傳統化學藥物,具備靶向性高、副作用小、療效高等明顯優勢。除此以外,抗體藥物還可用于病毒感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領域的治療,但目前腫瘤和免疫疾病之外的治療領域市場規模較小、產品多處于研發階段,已上市的出現重磅品種的數量相對較少。
2.2 國內市場尚未充分打開,迎來高速發展黃金期
2.2.1 全球市場持續領跑,國內市場尚未充分打開
雖然抗體藥物是全球生物藥物領域乃至藥品領域的璀璨明珠,但是國內市場仍尚未充分打開,有望實現高于全球增速的快速增長。
從銷售排名來看,全球藥品銷售市場,銷售額排名 Top10 中單抗數量過半,2018年分別位列第 1、4、6、7、8、9 位;國內藥品銷售市場,銷售額排名 Top100 中單抗數量僅有 3 個,排名最靠前的曲妥珠單抗僅在第 23 名。
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 Frost & Sullivan 統計,全球單抗市場規模已由 2012 年的673 億美元增至 2016 年的 942 億美元,復合增速達到 8.8%,預計未來將以 10%左右的復合增速持續增長,2021 年全球單抗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519 億美元。國內單抗市場規模已由 2012 年的 35 億元增至 2016 年的91 億元,復合增速達到 27%,預計未來將以 25%左右的復合增速持續增長,2021 年全球單抗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76 億元。
2.2.2 政策支持疊加國產上市,迎來高速發展黃金期
我們認為,目前國內單抗市場尚未充分打開的阻礙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單抗藥物本身昂貴的價格令絕大部分患者望而卻步,同時醫保覆蓋尚未充分對接;另一方面是在腫瘤、免疫疾病方面,傳統化療、理療和中醫藥療法在病患腦海中根深蒂固,單抗療法的醫患教育仍有待提高。
但我們判斷,在政策支持醫藥創新的良好產業環境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國產單抗陸續上市,同時生物藥談判目錄等醫保對接工作會越來越完善,大大加快國內單抗市場的擴張與發展。
近年來,國家政策層面始終強調抗體藥物研究發展的重要性,多項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支持抗體藥物的研發和生產能力,為抗體藥物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
同時,國內涌現出大批備受資本青睞的生物科技公司,單抗藥物在其研發管線中占據重要地位,并且已有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的 PD-1 獲批上市等進展,隨著后續國產單抗藥物的陸續上市,單抗藥物的整體價格有望進一步下降,大大提高國內單抗市場滲透率。
2.3 先發優勢形成領先梯隊,質量與速度構成制勝要素
2.3.1 早期布局初見曙光,領先梯隊逐步形成糖心vlog在線觀看
國內單抗研發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目前布局較早的企業已經逐步進入產品上市收獲期,由恒瑞醫藥、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百濟神州等組成的領先梯隊逐步形成。
2010 年之前,國內制藥企業技術水平較低,上市藥品以化學藥物尤其是化學仿制藥為主,僅有中信國健、百泰生物等極少數公司開始研制抗體藥物。
2010 年之后,國內制藥產業迎來海外科學家回國創業大潮,將海外先進的抗體藥物研發項目等帶回國內,同時本土大型制藥企業開始著手布局單抗研發平臺,以復宏漢霖、麗珠集團、信達生物、恒瑞醫藥等為代表的公司進入了單抗藥物的探索發展階段。
2015 年之后,在國內藥審改革等鼓勵新藥研發的政策導向下,國內眾多中小生物科技公司紛紛開始布局單抗,而布局較早的公司逐步迎來單抗獲批上市的收獲期,如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的 PD-1 已經獲批。
2.3.2 臨床價值制勝關鍵,重點跟蹤研發進度
目前雖然國內企業獲批上市單抗藥物尚少,但已有眾多制藥企業與生物科技公司參與其中,國內單抗行業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在產品發展趨勢長,我們認為,公司在研管線中的單抗藥物的臨床價值(包含未來適應癥拓展空間)是產品致勝的關鍵,從根本上決定了產品未來能否獲批上市以及上市后能夠實現怎樣的市場回報;而同適應癥或同靶點的在研藥物的研發進度快慢決定了未來能夠市場滲透的高低,也需要重點跟蹤。
臨床價值的體現是獲得國內醫生和病患認可的關鍵因素:單抗藥物之所以成為全球藥品市場的寵兒,其根本原因在于其靶點機制相對明晰,并且具有顯著優秀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以 PD-1 藥物 Opdivo 為例,在單藥二線治療轉移性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試驗中,療效顯著優于傳統化學藥物多西他賽。
適應癥的不斷擴展是單抗藥物保實現銷售額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途徑:單抗藥物在研發早期為了盡快上市,早期獲批的適應癥往往較為局限,隨著對于作用機制的了解深入,單抗藥物的適應癥范圍有望快速拓展,進而實現銷售額持續快速增長,如PD-1/L1 單抗在抗腫瘤領域可治療癌種較為廣泛,以 Opvido 為例,自獲批后適應癥范圍得到持續拓展。
3.1 生物藥物領域的專科王牌
3.1.1 重組蛋白藥物,細分領域各具特色
重組蛋白藥物是指應用基因重組技術,獲得連接有可以翻譯成目的蛋白的基因片段的重組載體,之后將其轉入可以表達目的蛋白的宿主細胞從而表達特定的重組蛋白分子,用于彌補機體由于先天基因缺陷或后天疾病等造成的體內相應功能蛋白的缺失。
重組蛋白藥物具有輝煌的發展歷程,20 世紀 90 年代是重組蛋白藥物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自 1982 年第一個重組蛋白藥物重組人胰島素上市開始,重組人生長激素與多種重組人細胞因子陸續上市上市,為多個重要疾病領域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同時推動了生物藥物整體的快速發展。目前重組蛋白藥物主要包含多肽類激素、細胞因子、重組酶等多個細分領域。
重組蛋白藥物不同細分領域的產品自身特性有所差異,但其發展途徑與市場環境具有較強的相似性,重組蛋白藥物本身通常都在不斷進行迭代升級,以實現更好的藥效和病患依從性(如長效制劑患者依從性顯著提高);市場格局方面,通常面對的都是國內品種與國外品種的競爭,相同品種不同劑型或長效短效的競爭。因此,本篇僅以重組人生長激素這一細分領域入手,探究該領域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同時為整個重組蛋白藥物發展趨勢判斷提供部分參考。
3.1.2 重組人生長激素,增高領域的王牌
人生長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 hGH),是由人腦垂體前葉分泌產生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是人正常生長所必須的物質,除有增加身高的作用外,對心臟、腎臟等的功能和皮膚、內臟、骨骼、肌肉、性腺等生長發發育均起到重要作用。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不會危及生命,但是會引起身材矮小、骨質疏松、性發育不良等一系列異常表現。
重組人生長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是利用重組 DNA 技術生產的一種重組蛋白藥物,其氨基酸序列、氨基酸組成與人腦垂體生長激素相同,在長時間的臨床試驗和應用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于 1985 年問世至今,為眾多矮身材患兒提供治療,成為增高領域的專科王牌,此外還應用于重度燒傷、成人生長激素缺乏癥等方面。
按照劑型分類,目前國內上市的重組人生長激素主要有粉針和水針兩種劑型,按照時效分類,包括普通劑型和長效劑型。目前長效劑型持有企業只有金賽藥業一家,水針劑型持有企業有金賽藥業和諾和諾德兩家(金賽基本占據全部市場份額),粉針劑型持有企業包括金賽藥業、安科生物、聯合賽爾、中山海濟和 LG 公司。
3.2 潛在市場巨大,關注國產替代與產品升級
3.2.1 國內市場增長放緩,水針粉針增速均有下滑
根據 wind 樣本醫院數據,近年來生長激素國內市場每年保持 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6、2017 年同比增速快速提高至 30%以上,2018 年增速放緩,生長激素國內樣本醫院市場規模保持在 4.6 億元左右,其中水針劑型占比 60%左右,粉針劑型占比40%左右,保持相對穩定。
3.2.2 國產品種優勢明顯,金賽藥業龍頭地位穩固
根據 wind 樣本醫院數據,近年來,國產生長激素始終占據國內市場 95%以上份額,對進口生長激素的國產替代效果顯著,其中國產生長激素企業主要有金賽藥業、安科生物、聯合賽爾和中山海濟,金賽藥業憑借粉針、水針和長效制劑的產品全線布局,龍頭地位穩固,市場份額始終保持在 60%以上。
3.2.3 治療滲透率相對較低,潛在市場空間巨大
國內矮身材兒童患者存量巨大,藥物治療滲透率極低:重組人生長激素最主要的治療對象為矮身材兒童患者,一方面由于對疾病認知的不足,患者家長通常未意識到矮身材是一種病癥,另一方面,即使家長得到醫生的治療建議,但是出于對副作用等方面的擔心,對于激素藥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根據中華醫學會數據,目前國內 4-15 歲需要治療的矮身材兒童患者約有 700 萬名左右,但是目前每年就診的患者數量不到 30 萬名,真正接受治療的患者不足 3 萬名,藥物治療滲透率不到 1%,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 10%以上的滲透率具有巨大提高空間,重組人生長激素在國內市場具備巨大的潛在空間。
3.2.4 長效、水針更具優勢,產品迭代升級大勢所趨
技術升級帶來劑型優化,水針替代粉針趨勢明顯:蛋白穩定性是蛋白藥物研發的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技術挑戰,為了使蛋白藥物保持穩定性,粉針采用冷凍干燥的技術手段,含水量低易于長期穩定的保存,使用時再次溶解即可。但是在粉針制作過程和再溶解過程中,蛋白藥物的結構和活性亦可能會受到破壞,同時再溶解過程易受污染,此外粉針亦有可能導致患者體內產生抗體。隨著技術的發展,水針劑型能夠有效克服粉針劑型的諸多缺點,替代粉針劑型趨勢明顯。根據 wind 樣本醫院數據,近年來重組人生長激素(水針)的市場份額穩定提高,目前保持在 60%左右。
有效提高治療依從性,長效劑型銷售快速增長:重組人生長激素的治療對象大多為兒童,每日注射容易造成兒童患者生理上的不適與心理上的恐懼,從而對治療產生排斥心理,治療依從性相對較差。而聚乙二醇化的長效制劑能夠將注射頻率由每天降低至每周,有效提到兒童患者治療依從性。2014 年,金賽藥業的聚乙二醇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獲批上市,作為國內首支也是目前唯一上市的長效生長激素制劑,從樣本醫院銷售數據來看,目前銷售額較低,增速較快,有望保持長期高速增長。此外,安科生物緊隨其后,目前聚乙二醇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已經完成一期臨床,有望成為第二個長效制劑。
4.1 生物藥物領域的資源稀缺品
4.1.1 單采血漿,國內血制品企業唯一采漿途徑
血液制品是指從健康人的血漿中分離出來的成分較為單一、濃度較高的,可用于臨床治療的物質。血液制品的原料是健康人的血漿,目前血漿來源主要有單采血漿和回收血漿兩個途徑,其中回收血漿在中國不允許調撥給血制品企業,單采血漿是血制品企業的唯一采漿途徑。
單采血漿:主要通過商業化的單采血漿站獲得。通過離心機分離出全血中的血漿,然后將剩余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等成分回輸人體。
回收血漿:主要通過政府或非營利性機構采集。從人體中采集全血,在體外進行分離,分離出的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作為臨床使用,剩余血漿可以用于臨床或工業生產使用。
4.1.2 血液制品,長期供不應求的資源稀缺品
臨床中常用的血液制品都是血漿衍生品:血漿約占血液容積的 50%,其中 90%的成分為水,7%的成分為蛋白質。血漿中含有超過 1000 中蛋白質,其中約 250-300 種得到確認,117 種的鑒定方法得到美國 FDA 批準,一般商業生產的有 20 種(血液制品)
血液制品主要分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和其他微量血漿蛋白,另外還有少數經過 S/D 病毒滅活的血漿和僅分離過凝血因子的血清,目前使用已較少,目前國內對血液制品的開發是相對不足的,仍然有很多產品國內無法生產,但也提供了未來血液制品市國內場增長空間。
在過去的十年里,醫保控費下藥品價格一直呈現下滑趨勢,但血制品由于上游原材料血漿具有稀缺性,行業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價格不降反升。除了白蛋白允許進口,供應相對充足外,其他血制品都具有資源品屬性,受制于上游血漿供給的限制,供給端增長有限,而需求端中國的臨床應用水平和實際臨床需求之間有很大差距,所以除白蛋白外其他血制品具有較強的價格維持能力。
4.2 渠道恢復平穩發展,血制品持續高景氣
4.2.1 全球市場穩定增長,行業集中度較高
全球血液制品市場穩定增長:根據MRB數據,全球血制品銷售總額自2008年的116.5億美元持續增加至 2014 年的 197.1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9%。其中北美和歐洲為全球主要銷售市場,2014 年北美和歐洲分別占全球市場份額的 42%和 28%。
全球血液制品市場集中度較高:根據 MRB 數據,2014 年,全球前四大血液制品企業所占市場份額約 72%,前十大血液制品企業所占市場份額接近 85-90%。2014 年以來,CSL 收購了 Biotest,全球血液制品企業間不斷發生收購整合,預計目前全球血液制品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4.2.2 歷經整頓到規范,國內市場恢復平穩
國內血液制品市場經歷了從整頓到規范的過程:國內采漿規模受政策影響較大,在過去的 20 年里,政府對血制品行業的管制逐漸規范,國內血制品市場逐步進入平穩發展階段。目前國內采漿規模約為 8800 噸,漿站數量 258 個,2008-2018 年,國內采漿規模增長了 1.8 倍,年復合增速約 11%。
4.2.3 兩票制帶來一過性的高庫存逐漸恢復
2017 年底,國內血制品生產商和經銷商的的庫存都達到了高位,其主要原因有:
隨著 2015 年以來,單采血漿站審批速度加快,血漿供給量增長加速;
2017 年醫藥流通行業改革,兩票制的實施一方面使得很多小經銷商無法存活,經銷商話語權變大之后,經銷商存貨的意愿降低;
藥占比、醫保控費等政策的實施對銷售額較大的人血白蛋白的終端需求有一定影響。糖心vlog
經過一年多的渠道改革之后,渠道銷售逐漸恢復,生產商和經銷商都進入了去庫存的階段。渠道的恢復也可以從經銷商興科蓉的銷售數據來看。
從進口人血白蛋白 Octapharm 的經銷商興科蓉的銷售情況來看,經銷商已逐漸從兩票制的影響中恢復,銷量回升。
血制品生產廠商銷量增速的恢復要慢于經銷商,因為經銷商在理順渠道恢復正常銷售之后,要先去除之前由于兩票制而形成的高庫存之后,才會增加進貨量(不包括血制品生產廠商直銷的情形)。
4.3 漿站資源為王,龍頭強者恒強
4.3.1 受制于嚴格的政策監管,國內采漿量增長空間巨大
臨床中常用的血液制品都是血漿衍生品,未血液制品的快速發展必須基于充足的血漿量保證,而對比國外生產用血漿供給水平可以發現,國內每千人生產用血漿供給水平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國內采漿量增長空間巨大。
我們認為,國內血制品行業政府監管嚴格是目前國內采漿量水平較低的主要影響因素。
國內的血漿來源只有單采血漿,回收血漿不允許用于血制品的生產
國內政府限制企業進入血制品行業,2001 年,國家規定不再批準新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
只有白蛋白和重組凝血因子允許進口
國內對單采血漿站的審批程序較為復雜,要求也比較嚴格
政府審批漿站需按照計劃進行,受指標限制
4.3.2 千噸級別采漿量領先梯隊,有望實現強者恒強
受十三五規劃的影響,我們預計國內采漿量在未來兩年將繼續保持放緩的增速。國內漿站的審批速度在經歷了 2016 年的快速增長后,2017 年和 2018 年明顯回落,我們預計這種審批速度放緩的狀態在未來 2 年內將會持續。因此現階段的血制品行業競爭中,漿站資源為王依舊不變,采漿量領先的企業有望實現強者恒強。
目前天壇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和泰邦生物采漿量均達到千噸級別,是國內生物制品企業中的第一梯隊企業,這四家公司的漿站數量占國內單采血漿數量的 55%,采漿量占國內總采漿量超過 50%。博雅生物在收購丹霞生物后,也將進入“千噸俱樂部”,成為國內血制品行業第一梯隊企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5.1 華蘭生物:享受行業高景氣的血制品龍頭
華蘭生物成立于 1992 年,是首家通過血液制品行業的 GMP 認證的血液制品龍頭企業,目前主要從事血液制品和部分疫苗產品的研發生產。公司血液制品產品線覆蓋全面,包括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 VIII 等,疫苗產品線主要包括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重組乙型肝炎疫苗、ACYW135 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與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血制品行業自 2017 年調整以來逐步回暖,2018 年全國采漿量 8600 余噸,同比增長近 7%,2018 年下半年開始企業庫存逐步消化,銷售情況向好,公司作為血制品龍頭,全年有望持續穩健增長。漿站方面,魯山漿站日前已獲批正式采漿,封丘等漿站已按時換發許可證。渠道方面,公司持續加強銷售隊伍建設,加大學術推廣力度,推進二、三線城市和三甲醫院銷售布局。批簽發方面,2018 年主要血制品品種的批簽發量位居行業前列,預計 2019 年仍將持續。
公司 2018 年流感疫苗批簽發量 852 萬支,全國總量占比過半,其中四價苗批簽發量500 萬支左右,2018 年業績提振效果明顯,2019Q1 公司已經著手全年疫苗生產,預計全年批簽發量有望實現 700-800 萬支,持續快速貢獻增量。
此外公司參股基因公司目前共有 7 個單抗取得臨床批件,其中阿達木單抗、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貝伐單抗正在開展 III 期臨床,為公司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
5.2 恒瑞醫藥:絕對領先的國內創新藥巨頭
恒瑞醫藥成立于 1970 年,是國內知名的抗腫瘤藥、手術用藥和造影劑的供應商,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與投入,已發展為國內絕對領先的創新藥巨頭。目前已有 4 個創新藥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和吡咯替尼獲批上市,一批創新藥正在臨床開發,并有多個創新藥在美國開展臨床。
生物藥方面,公司的 PD-1 單抗在研管線布局最為豐富,覆蓋腫瘤、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三大治療領域與 PD-1/L1、HER2、VEGF、CD47、IL-17A、PCSK-9 等重要靶點,其中 PD-1 單抗卡瑞利珠單抗首個適應癥預計近期獲批,公司后續有望不斷培育出國產創新單抗重磅炸彈,在公司強大的銷售能力網絡和的學術推廣下有望實現迅速放量。
5.3 信達生物:專注單抗研發的領先生物藥平臺
信達生物成立于 2011 年,致力于開發、生產和銷售用于治療腫瘤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創始人俞德超博士從事生物藥創新研究近 20 年,公司管理層經驗豐富。公司具備從靶點尋找新分子到臨床研究等產品開發必需的一切研發能力,通過自主研發或與國際頂尖生物制藥公司、研究機構合作,針對中國高發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疾病研發創新藥物。
公司目前擁有富含 20 個新藥品種(包含 17 個生物藥)的在研管線,覆蓋腫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等四大疾病領域,其中 4 個品種入選國家 “ 重大新藥創制 ” 專項,14 個品種進入臨床研究,4 個品種進入臨床 III 期研究,2 個單抗藥物上市申請被國家藥監局受理并被納入優先審評,1個單抗藥物(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公司是國內領先的生物藥研發平臺,尤其在單抗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梯隊,豐富的在研管線后續有望帶來多個重磅炸彈品種。
5.4 君實生物:創新驅動的生物藥領軍先鋒
君實生物成立于 2012 年,是一家創新驅動型生物制藥公司,致力于創新藥物的發現和開發,以及在全球范圍內的臨床研發及商業化。公司旨在通過源頭創新來開發首創(First-in-class)或同類最優(Best-in-class)的藥物,并成為轉化醫學領域的先鋒。
公司在腫瘤免疫療法、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謝疾病治療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是第一家獲得抗 PD-1 單克隆抗體 NMPA 上市批準的中國公司,也是國內首家就抗 PCSK9 單克隆抗體和抗 BLyS 單克隆抗體取得 NMPA 的 IND 申請批準的中國公司。目前擁有涵蓋 13 個在研藥品的管線,其中 11 個創新藥物由公司自行研發,隨著產品管線的豐富及對藥物聯合治療的探索,預計公司的創新領域將擴展至包括小分子藥物和抗體藥物偶聯物(或 ADCs)等更多類型的藥物研發,以及對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下一代創新療法的探索。
5.5 百濟神州:深耕腫瘤治療的領先創新藥企
百濟神州成立于 2010 年,擁有癌癥生物學自有平臺,能夠整合先進藥物研發模式和過程,開創了免疫腫瘤學和癌癥聯合療法研究新境界,著力研究腫瘤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和原發瘤活檢在開發新的癌癥模型中的作用與價值,致力于抗癌創新性分子靶向和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的研發和商業化。
目前公司的在研管線包括口服小分子制劑和單克隆抗體抗癌藥物,擁有 6 項自主研發品種、2 個對外合作研發品種和 3 個商業化品種(中國地區權益),其中 3 款自主研發候選藥物處于臨床后期,后續有望上市成為重磅產品。
溫馨提示:如需原文檔,可在PC端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搜索下載本報告。
(報告來源:東興證券;分析師:胡博新/殷一凡)
ta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