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產業的前沿趨勢與技術創新備受關注。11月2日-4日,生物界國家級盛會——首屆生物技術創新大會(簡稱“大會”)在成都高新區盛大召開。10余位院士、200余位重磅專家、2000多位專家學者、10余家世界500強跨國藥企、100余家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匯聚于此,共話中國生物技術創新發展。
大會持續三天,設置23場分會和4場閉門會,除了交流、探討生物技術領域的最新發展態勢,還將發布、展示重磅科技成果。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圖據VCG
10余位院士、200位權威專家云集成都
發布最新研究成果
10余位院士、200余位重磅專家、20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成都,共同解讀生物技術最新趨勢。
諸多前沿話題成為大會熱點:生物創新環境如何持續改善,新藥研發趨勢是什么?產業發展該如何升級?
開幕式上,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5年,國家主要科技計劃對于生命科學領域的累計投入約600億元。中國生物技術發展迅速,在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納米生物、成像技術等多個領域實現了突破,“2019年是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接力探索、持續奮進的關鍵之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松談及新藥創制,他表示,新藥開發要抓住現有技術的核心缺陷重點突破,要設計新型me-only含穩定結構的創新linker,減少毒素脫靶。
院士們還帶來最新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魏于全帶來新書《2019中國臨床醫學研究發展報告》,該書系統反映中國臨床醫學研究領域的年度發展概況和主要成就,總結中國臨床醫學科技發展經驗,研判中國臨床醫學研究未來發展趨勢。
開幕式上,作為編委會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現場發布新書《2019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向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從業者全面展示2018年我國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的基本情況。
23場分會、4場閉門會
探尋生物技術領域新風向
除了開幕式,本次大會還有23場分會和4場閉門會。在議程設置上,大會既側重了當下熱點的腦科學、BTIT、生物制造等生物科學發展最前沿的學術交流,也對生物信息大數據、生物樣本庫、生物安全管理等兼具尖端科學性和戰略風險性的交叉學科議題加以高度重視。
同時還為新型藥物研發、先進治療技術及裝備、體外診斷、生物醫用材料與組織器官修復等產學研聯動的一線部門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機會。
許多院士、專家、企業共聚成都,暢談未來趨勢。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帶來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分析和展望國際態勢。
在張旭看來,吸取了腦科學研究精華的類腦人工智能及其應用,將給世界帶來重大的突破性變革,特別是對教育及其教育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類腦智能就是神經科學或者是腦原力啟發下的人工智能研究。”
除了諸多專業分論壇,大會還為一線科研人才特別設置了生物技術青年人才論壇和生物技術女科學家發展研討會。
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
“創新藥物的研發絕不是單打獨斗”
無論是對生物行業還是成都來說,此次大會堪稱“里程碑”事件。
從世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趨勢來看,預計2020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并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一場專業、重磅的大會,有助于為行業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發揮“杠桿”優勢。
對于成都、成都高新區而言,此次大會意味著,成都站上中國生物技術版圖上的重要一極,參與構建全球產業鏈。
記者注意到,此次參會的,還有諸多成都龍頭生物醫藥企業,比如來自成都高新區的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經成為DNA編碼化合物庫小分子領域的龍頭糖心vlog入口。
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進提及成都產業功能區的打造,“創新藥物的研發絕不是單打獨斗,創新環境、多學科和多團隊還將帶來技術碰撞,加速新科技在這里的產生;好的生態環境也將形成區域品牌,讓人才和資本都選擇聚集于此。”
在魏于全看來,成都的生物醫藥產業產業位居全國前列,并且發展勢頭良好。
他建議,成都高新區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繼續以創新和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把握好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范基地機遇,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政策優勢,構建完善的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力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醫藥創新創造中心和醫療健康服務優選地。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編輯 陳怡西
糖心vlog 糖心vlog在線觀看 糖心vlog入口